展会新闻
  • 2022年生物基材料行业分析

    随着全球碳中和政策稳步推进,叠加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各国出台政策支持生物基材料行业发展,长期来看生物基材料将逐步替代石油基材料,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OECD预测到2030年全球生物基化工产品占比有望达到35%,生物基材料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增长空间广阔。1、化石替代需求强烈,生物基材料行业发展潜力大1.1 生物基材料是重要的化石替代材料生物基材料指的是以谷物、竹木粉、秸秆、豆科、农作物废弃物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经过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制成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可进一步聚合形成绿色化工产品和高分子材料,如生物塑料、燃料乙醇、沼气等。生物基材料废弃时可通过生物降解法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重新进入大自然循环,可有效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与传统****石油基材料相比,生物基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原料可再生等优势,减少了工业生产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有效缓解石化资源枯竭的压力;与此同时可再生性原料的来源广泛,大幅提升了生产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此外生物基材料从低成本原料转化成高经济附加值产品,大幅提升了经济效益,是新材料产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测算,到2030年工业生物技术有望年均降低10-2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据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数据统计,目前生物制造产品与石化产品相比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有望达到50%-70%,成为化石原料替代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1.2 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生物基材料行业发展为解决石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学科高度交叉的合成生物学应运而生,合成生物学可应用于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等多个领域。合成生物学的理论认为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大部分物质和原料均可被生物合成,比如以葡萄糖为原料可生物合成戊二胺、己二酸、戊二酸、氨基戊酸等物质。石油是化工生产的初始原材料,通过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生物制造技术,有望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合成生物学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革命性的绿色生产方式,可对传统化工生产方式进行有效替代,未来将对全球能源、化工领域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对合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美国在《2020年制造业挑战的展望》中将“生物制造技术”列为2020年制造技术挑战的11个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并在《生物质技术路线图》中制定了2030年替代25%有机化学品和20%石油燃料的目标。欧盟在《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中明确目标到2030年实现生物基原料替代化工原料6%-12%、生物基产品替代化学品30%-6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合成生物学列入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之一的“下一代基因组学”之中,其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目前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的生物制造项目包括杜邦制造1,3-丙二醇项目、Metabolix生物制造可降解高分子PHA项目、NatureWorks可降解塑料聚乳酸项目等,生物基材料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开始陆续推出使用生物基材料生产的产品,比如路易威登推出了含有50%生物基及可回收材料的新款Charlie运动鞋、苹果在iPhoneXS的玻璃支撑框架中使用了生物基材料、奔驰推出了采用生物基材料作为车门内衬的概念车bionme、特步推出了聚乳酸比例60%的环保T恤等。我国将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陆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生物基材料行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生物制造列为生物产业的重要内容。2015年工信部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中明确定义了涉及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包括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等,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生物产业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和发展壮大新产业、新经济至关重要,而生物基材料行业属于生物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21年12月工信部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将多种生物基材料纳入原材料重点任务,并鼓励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氢能等替代能源在化工等行业的应用。目前全球生物基材料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根据全球生物基研究机构NOVA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生物基产品的总产量约为750万吨,仅占石油基产品的2%。随着全球碳中和政策稳步推进,OECD预测到2030年全球生物基化工产品占比有望达到35%,生物基材料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也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在部分产品上突破**封锁,并在长链二元酸生物法生产技术上达到****水平。根据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预测,我国生物基材料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年均总产量突破600万吨,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2、生物基塑料及聚合物下游应用广泛,需求持续增长聚合物一般是指由许多相同的、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而塑料是聚合物的其中一种。生物基塑料指的是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生成的塑料,具有可再生和减少碳排放等优势,在双碳政策的驱动下,生物基塑料的需求日趋增长。根据欧洲生物基塑料协会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生物基塑料产量为211.1万吨,预测到2025年将逐步增长至287万吨。生物基塑料的下游应用广泛,其中软包装、硬包装、消费品和纺织品是生物基塑料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根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软包装、硬包装、消费品和纺织品的应用占比分别为26.27%、20.97%、12.26%和11.41%。可降解生物基塑料随着全球环保政策趋严,可降解生物基塑料的占比持续攀升,预计到2025年全球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产能占比将从2020年的58.12%提升至62.7%,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2019年全球180多个国家限制塑料垃圾的进出口,比如泰国将在2021年前禁止塑料垃圾进口,马来西亚已停止颁发新的塑料垃圾进口许可证。同年欧盟顺势推出“禁塑令”,目标在2025年之前各国所使用塑料瓶的可再生成分比例要达到25%,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作为曾经*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我国早已于2018年1月开始拒绝接收“洋垃圾”进口,并于2020年推出“禁塑令”,各省市陆续完善禁塑令细则,积极推广可降解塑料产品,国内可降解生物基塑料市场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可降解生物基塑料主要包括聚乳酸(PLA)、淀粉基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PLA的单体原料主要是乳酸,一般通过淀粉提纯得到乳酸单体,进而经过乳酸直接缩聚法或二步法合成PLA,目前PLA工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是二部法。PLA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良好,可以有效替代石油基材料,*终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不造成污染。PLA的下游应用广泛,涵盖了农用地膜、包装材料、纺织行业、家电及电子产品外壳、医疗植入物等。全球PLA厂商数量众多,单家产能较小,目前年均产能*大的供应商为美国Natureworks,年产能达15万吨。受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因素制约,国内可降解生物基塑料的市场分散程度高,已建成的产线规模较小,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PLA的技术壁垒极高,尤其是中间体丙交酯的提纯难度极大,我国丙交酯的进口依赖度高,供应受限且不稳定,生产成本高企,成为国内PLA产业发展的关键掣肘。近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加速布局PLA产能,当前在建和规划产能合计高达160万吨,且新增产能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向好发展。未来随着丙交酯产业链等技术难点逐步被攻破、工业技术趋于成熟,国内PLA产能规模有望大幅提升,国内企业打破进口垄断,发展潜力巨大。

    查看更多>>
  • 今年年底前 全国所有地级市将推广可降解塑料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禁塑”的相关法规措施,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可降解材料产业也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今年年底前,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将禁止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商店、药店、餐饮、快递等场所使用,也就是说,今年年底前可降解塑料就将在全国所有地级市推广。今年6月1日,《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和《生物降解饮用吸管》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意味着推广应用可降解材料制品大幅提速。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翁云宣:在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过程中,标准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像国际标准里面现在有35项国际标准,我们国家牵头的已经有4项发布,有2项正在起草的过程中,像我们制定的生物降解购物袋、生物降解吸管(相关标准)。应该说我们在国际上面、在生物降解产业发展的领域里面,我们是有话语权的。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年产煤炭40亿吨左右,煤化工生产可降解材料不仅原料充足,还能拉低可降解材料的成本,更有利于传统塑料等“白色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目前,全球可降解材料的产能约150万吨左右,我国现在产能约80万吨,已经占到一半以上。预计到2025年,可降解材料新增需求有望超过400万吨,未来空间十分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刘中民: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不可降解塑料,这是个国际大趋势。从*近发的文件来看,显然国家行动在加快。我们国家在煤化工可降解塑料这一块优先取得了突破,所以从技术研发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我们是处于世界相对**的地位。

    查看更多>>
  • 科技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示范推广成效良好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2年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当天从科技部获悉,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吕梁山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具有良好的保墒、增产、可生物降解等优势,其相较无覆膜和普通膜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突出。2021-2022年,科技部在黄河上中游主要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该项技术,取得良好成效,获得广泛认可。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解决了高效利用小雨量降水资源难度大和生物降解地膜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在半干旱地区生产中天然降水利用率由40%可以提高到60%以上,生物降解地膜亩用量和亩投资减少40%以上,与普通地膜覆盖相比旱作增产幅度10%以上。该技术采用专用高粱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铺膜、覆土、播种、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免间苗、省除草、不灌溉且出苗好、产量高;其厚度只有0.007毫米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具有保水和渗水等功能,可以实现春夏无效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通过膜上覆土技术延长地膜有效使用寿命,并以“春雨贵如油,有雨膜下留”方式解决半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为旱作高产奠定水资源基础。此外,该地膜绿色环保,180天降解50%以上,365天降解95%以上,能消除农田白色污染。2017年,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在科技部定点帮扶县陕西佳县开展试点应用,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科技部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8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61个应用示范点,在谷子、高粱、马铃薯等22种作物上共计示范5.2万亩,验证了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在黄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中,山西试验的渗水地膜谷子冬播技术获得成功,产量相比无覆盖组增加24.09%;陕西延安渗水地膜玉米较当地玉米平均亩产增加421.68斤(32.8%)。截至2021年底,在山西、陕西、青海和新疆南疆地区,渗水地膜地面部分完全降解,地下部分降解率达95%左右。为巩固拓展工作成果,2022年科技部继续深化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试点示范工作,选取有利于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发挥保产、增产作用的地块和气候环境,在前述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44个试点示范基地,聚焦19种作物,示范面积1万余亩,效果显著。在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试点示范过程中,科技部与各省区科技管理部门探索形成以科技特派团为核心的项目成果转化新模式,组建“技术发明人+核心骨干+各地专家组长”的***科技特派团,搭建“***科技特派团+省级专家工作组+县乡骨干技术员”三级技术支持体系。2021年,科技部共组织线上线下培训52次、现场交流会43次、专家300人次奔赴田间地头,累计培训农民5161人次,积极有效地将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及时示范推广到生产一线。2022年,科技部优化“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科技特派团”组织管理模式,设立科技特派团团长和**专家,分别由山西农业大学李瑞珍副研究员、姚建民研究员担任,负责科技特派团日常管理工作和示范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关。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区西南边缘的佳县、山西北部雁门关外的山阴县、宁夏海原县等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示范区内,获得丰收的耕地作物近日已开镰收割。科技部挂职佳县副县长李伟表示,佳县高粱获得丰收,一方面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的推动作用很大。后续还要不断研发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新技术,依托科技+政府+市场的工作方式,推动佳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查看更多>>
  • 可降解材料替代“提速”

    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等21个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成员部门和单位,召开2022年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一年来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成效,分析塑料污染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塑料污染治理工作。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下称“限塑令”),明确了“限塑禁塑”的具体时间表,以2020年、2022年和2025年年底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及快递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有序禁止、限制,对替代产品进行积极推广。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约为9574.1万吨。其中,一次性用途划分的塑料使用量超过600万吨;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可降解塑料产量约为50万吨,占一次性塑料用量比重不足10%。券商分析认为,随着“限塑令”时间表的推进以及各地政策执行的加速落地,可降解材料使用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限塑”持续推进电话会议要求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1月,“史上*严限塑令”出台,从生产、销售和使用两个环节着手,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用品进行禁止、限制。“限塑令”要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到2022年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使用环节上,“限塑令”明确了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递塑料包装四项一次性产品的禁令实施时间和地区。其中,针对不可降解塑料袋,“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年底,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对于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和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县城级别以上建成区级、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全国范围**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均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同时,政策鼓励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以及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重点覆膜区域,结合农艺措施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膜。“限塑令”提出,到2025年,国内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限塑令”颁布后,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支持禁塑、限塑政策。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并要求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会议上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署了这项历史性决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并希望在2024年前结束塑料污染。可降解“替代”根据经合组织此前发布的环境报告,2019年,全球塑料产品的年产量约为4.6亿吨,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量达到3.53亿吨,塑料垃圾中有接近2/3为寿命不足5年的制成品,包括塑料包装(40%)、塑料消费品(12)和纺织品(11%)等。经合组织指出,考虑到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损失,仅有9%的塑料垃圾*终被回收利用,剩余的塑料垃圾中,有19%的塑料垃圾*终被焚烧,近50%的塑料垃圾进入卫生填埋场,其余的22%塑料垃圾则是被弃置在无人管理的垃圾场、露天燃烧或暴露到环境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限塑令”执行前(2019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约为9574.1万吨,塑料制品产量约为8184.2万吨,接近全球产量的1/5。其中,塑料薄膜(含农用薄膜)、日用塑料以及塑料泡沫制品的产量分别为1594.52万吨、648.64万吨和248.19万吨,合计2491.35万吨,占比30.44%。根据申万宏源统计,2019年,按一次性用途划分的塑料制品消耗量超过600万吨,主要包括塑料袋、快递塑料包装以及农用膜等产品。其中,一次性塑料袋每天使用数量约为30亿个,年消耗塑料重量超过400万吨;全国外卖行业共产生90万吨垃圾,其中塑料制品占比接近6成,约54万吨;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达635.2件,其中塑料包装占比为33.5%,包装总消耗量约为87万吨;此外,2019年,中国塑料吸管使用量约为460亿根,每年塑料消耗量约3万吨。在农膜使用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农用膜产量约为85.2万吨。以上述数据计,2019年,中国主要一次性塑料用品合计消耗量约629.2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产量8%。与之相对,2019年,中国一次性塑料用品中使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仅为26万吨,占比不足5%。而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可降解塑料使用量约为50万吨,占比仍不足10%。申万宏源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一次性塑料袋将率先成为替换使用的主要产品之一。目前,塑料袋消费主要发生在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小商店、外卖打包以及家用等场景;未来,各地可降解塑料袋的渗透率将沿省会-地级市-县级市-乡村逐步推进,2022年和2025年预计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袋的渗透率分别为30%和40%,需求达到141.5万吨和255万吨。海通证券预计,至2025年,商超、快递、外卖场景的不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将分别减少约10万吨、160万吨和30万吨,三大情景合计为可降解塑料提供将近200万吨的替代空间。同时,随着政策在2022年和2025年两个时间节点展开,生物可降解材料渗透将持续提升。华安证券预计,到2025年,预计中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为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到2030年,预计需求量为42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855亿元。产能“竞备”目前,市场上可降解塑料可分为“石油基”和“生物基”两大类型,两者区分方式主要以生产原料划分。石油基可降解塑料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生产,主要包括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CL(聚己内酯)等;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是以玉米、秸秆等生物基材为原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和PHA(聚羟基烷酸酯)等产品。在上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与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相比,PLA(聚乳酸)和PBAT的售价相对较低,且生产工艺相对成熟,其在原料成本和经济效益上具有一定优势,是目前传统塑料的主要替代品。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PLA产品平均售价约为2.5万元-2.9万元/吨,PBAT售价约为2万元-3万元/吨。与之相比,PBS和PCL的售价分别超过3万元/吨和4万元/吨,PHA的销售价格则超过5万元/吨。PLA主要用于生产一次性餐具和吸管,而在生产薄膜类产品时,一般采用PLA与PBAT溶液共混的方法,加入一定比例增溶剂,改善PLA的机械性能。PBS、PHA和PCL几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则尚有不足。据介绍,目前,PBS主要受限于核心原材料丁二酸产能紧缺,其原材料售价超过2万元/吨,导致生产成本较高。PHA和PCL的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其中PHA生产受限于聚合物脱挥分离环节,产物分离纯化难度大;PCL生产则主要面临原材料纯度提高难,生产过程易爆炸等难点,因此,技术匮乏限制了PHA和PCL的产能释放。申万宏源证券认为,综合考虑*优性能和*具经济效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来看,PLA和PBAT在众多可比材料中脱颖而出,被市场广泛使用,而PLA是*具“双碳”意义的材料。PLA的原材料主要以玉米和秸秆为主,使用后在堆肥(工业堆肥)条件下可快速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帮助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再次生成淀粉,被利用于下一次聚乳酸(PLA)的生产,形成碳循环。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聚乳酸(PLA)产能约为50万吨/年,其中国内产能仅为17.5万吨/年。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国内PLA迎来扩张期。8月16日,海正生物于科创板上市。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海正生物拥有3.45万吨纯聚乳酸产能(设计产能4.5万吨)以及1.95万吨复合改性聚乳酸产能,产能合计4.4万吨。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13.26亿元,其中12.38亿元用于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聚乳酸产能将超过20万吨/年。7月26日,金丹科技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公司计划募集资金7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资料显示,金丹科技是国内的乳酸产业龙头公司。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拥有17.8万吨的乳酸产能,占据国内乳酸总产能的34%。2021年年底,中粮科技发布公告,计划投资5.87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丙交酯项目建设,以打通聚乳酸全产业链。申万宏源预计,到2025年,中国PLA的大宗需求将达208万吨。政策执行加速落地自“限塑令”颁布以来,各地区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塑料污染治理行动,其中海南和北京执行力度相对较大。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年末,海南省各相关市县均已淘汰关停、禁止塑料制品的生产企业或生产线;有农膜回收任务的18个市县中,17个市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全省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平均占有率为72.85%,其中12个市县平均占有率超过70%,4个市县占有率超过60%。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北京大型超市线下门店塑料购物袋销售量较2020年减少约2300万个,同比下降约37%。全市快递企业“瘦身胶带”基本实现全覆盖,循环中转袋使用比例突破98%,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0%,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累计投入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袋3370万个,京东等企业持续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箱应用替代一次性泡沫箱;大部分**宾馆已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全市废旧农膜规范回收率已达90%以上。除海南和北京外,其他地区禁塑进展不一,但整体略慢。从销售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塑料袋每天使用量仍超过30亿个,对应全年塑料用量超过400万吨;同期,国内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量不足20万吨,不足全年塑料袋使用量的5%。申万宏源认为,目前,大部分地区限塑政策仍受限于不可降解塑料源头治理难、大面积推广受限等问题。其中,经济性成为制约可降解产品推广的原因之一。以塑料袋使用量为例,其与中国除汽车以外的社零消费总额成正相关,但与限制政策(特指收费限制型政策,客户需付费购买塑料袋)成反比。供需错配叠加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2021年,国内PLA价格居高不下,其平均成交价约在2.5万-2.9万元/吨,售价大幅高于传统塑料每吨0.55万-1.4万元的销售价格。8月4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内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将更加有效,省内商品零售、邮政快递、餐饮外卖、宾馆酒店、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切实增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以聚乙烯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为重点产品,以生产聚集区、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商超等为重点区域,以厚度、力学性能为重点指标,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监督抽查力度,加大农用薄膜、塑料购物袋产品综合执法力度。未来,伴随着先行地区限塑目标达成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可替代塑料产能释放,其他省份和地区有望逐步推进。

    查看更多>>
  • 多部门部署塑料污染治理 可降解塑料迎来政策利好

    8月1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等21个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成员部门和单位,召开2022年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快速上升,市场需求量增长趋势明显。中研普华研究员张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0年1月“限塑令”政策出台以来,可降解塑料受到市场关注,特别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可降解环保材料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发展生物基新材料能够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促进社会生态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降解塑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政策释放利好上述会议指出,要科学稳妥推进源头减量替代,大力推进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着力解决农膜、外卖、电商、快递等重点领域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快递和外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塑料的消耗量不断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降解塑料的使用和推广。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发布的《生物降解饮用吸管》和《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两项降解塑料领域的国家标准自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生物质新材料、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材料低碳技术发展工程及可降解材料制品的绿色产品消费。从地区来看,6月6日,安徽省蚌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 2022 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从今年5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场监管领域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6 月14日,丽江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行为告知书》,规定了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类型,并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及一次性不可降解餐具等。另外,江苏、海南、山西等地也发文明确,提倡绿色低碳,限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国塑料加工业协会认为,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将持续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塑料行业环保政策趋严和高端化、绿色化进程加快将持续为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赋能。未来,“禁塑、限塑”“双碳行动”等政策的稳步推进和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将共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优势的头部厂商将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行业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查看更多>>
  • 河南正式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3月1日施行,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办法》规定,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废弃物产生;推行净菜上市;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旅馆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推行绿色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来源:河南日报根据今天开始正式实施的《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河南省将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新规实施第一天,该《办法》在郑州的落实情况如何?来看记者的调查采访。上午,记者来到郑州纬四路农贸市场,入口处一台绿色的环保袋发放机十分显眼。市场负责人翁经理说:“这个只需扫码关注一下,就能***取一个环保可降解的塑料袋,借此想呼吁大家从自我做起,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自己可携带多次使用的布袋、纸袋子等一些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购物袋购物。”记者在郑州市各大型连锁商超看到,收银台处都配备了收费购物袋、超市内也有供市民免费取用的食品袋,永辉超市郑州北环路店店长卢林说:“现在这个袋子已经换成了可降解的袋子,大袋子目前售价是1块,小袋售价是6毛,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采访中,记者看到,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路边的个体商户摊位前,大多都悬挂着任人取用的一次性塑料袋,没有消费者去质疑这些塑料袋是否可降解。郑州市民李女士表示,3月1号实施的新管理办法理念绿色环保,但落实起来对于普通顾客来说有难度。她说:“不让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之类的,规定是很好的,但是大家在生活里还不知道哪种塑料袋是可以降解的,现在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袋,是不是都是合格的?使用能降解的塑料袋对于商场超市来说还好一点,但是你说菜市场的个体户,全都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不知道能不能落实。”塑料袋是否可降解?是否达标?除市场管理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外,河南省还专门成立了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创新联盟,整合降解塑料产业链资源,并推出溯源码和联盟标识,给塑料制品一个“身份证”,从源头上杜绝一次性塑料制品。联盟负责人、河南省塑料协会会长段同生说:“比如说建立可降解塑料制品溯源体系,协助政府把好禁塑这方面的关,这个溯源系统从原料、加工、仓库、物流,然后进入商超、饭店等,印上二维码拿手机一扫,就可以知道这个塑料是否是可降解的,它的生产源头在哪。”新闻多一点:  河南禁塑又迈出重要一步,2022年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09号公布了《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计划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次修订的《办法》,内容共10章、总计60条,立法架构变化较大,按照垃圾分类管理各环节,科学谋篇布局,条文内容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办法》中的第16条,与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规定,依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居民群众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和可降解购物袋等。

    查看更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沈砖公路5666号恒耀广场B幢18楼

电话:400-865-9288

邮箱:jihua@jihua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