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 ​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认证体系现状

    摘要:鉴于塑料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管和统一的标准和认证体系,自生物降解塑料诞生以来,争议不断。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的认证体系,主要是可堆肥降解塑料的认证体系,比较了各个认证体系之间的异同,对国内在生物降解塑料标准和规范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讨论,并对生物降解塑料的检测和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进一步规范化认证进行了展望。对比国内外现状,我国尚未建立生物降解塑料认证体系,随着禁限塑政策陆续出台,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急需建立相关认证体系,为行业规范发展保驾护航。1 国外标准和认证体系1.1 美国“BPI”认证美国生物降解制品研究所 (BPI) 是生物降解材料相关标准制定的主要单位,负责生物降解塑料的推广等工作,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一起依据ASTM的相关标准共同进行“BPI”认证工作,该认证由美国堆肥协会 (USCC) 和美国生物降解制品研究所共同执行。它通过创新的堆肥标签程序,向生产、制造和消费者提供有关降解材料的科学标准,并通过相应的检测和认证程序,给与通过测试和审核的产品认证。“BPI”认证包括的产品范围很广,包括农用地膜、餐饮类用具、包装材料以及树脂等。该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每三年可进行重新认证,但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可堆肥塑料标准规范(ASTM D6400-2022),是目前美国可堆肥降解塑料认证的依据标准,该标准给出了关于塑料生物降解性能,崩解性能和生态毒理的规范,但并未对降解材料的化学物质成分进行限制,具体规范内容如表 1 所示。在生物降解性能方面,对单一聚合物和共混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单一聚合物要求在堆肥条件下*长12个月达到60%以上的矿化率,而共混物则要达到 90% 以上。在生态毒理方面只对植物的生长状况提出了要求,并未涉及动物,要求植物在可堆肥材料的分解物质中的存活率高于 90%。1.2 日本“Greenpla认证和Biodegradable Plastics认证自1989年10 起,日本成立了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 (BPS),主要从事生物分解塑料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并于2000年6月开始实行可生物降解塑料认证的“Greenpla”标准认证 (该认证已经于2021年7月废除)。认证主要依据的标准和规范为JIS K 6950-2018、JIS K 6951-2000、JIS K 6953-  2018、OECD 301C。但是该认证只接受BPS成员的申请。“Greenpla”标准认证规范包括化学物质限制,生物降解性能,崩解性能和生态毒理的规范四个方面,具体规范内容如表 1 所示,比美国的堆肥认定标准多了化学物质的限制,对可堆肥降解塑料中多种重金属含量和有机物含量作出了要求。在生物降解性能方面,只规定了可降解材料在堆肥条件下超过60%的矿化率,而并未对降解时间给出规定。在生态毒理方面,除了规定植物在可堆肥降解材料的分解产物中的存活率在 90% 以上,还添加了虹蚓存活率的要求,二者可以不同时满足。考虑到Greenpla这个标志容易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将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基塑料混淆,不利于真正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其制品的正确推广和使用。因此在2021年6月举行的日本生物塑料协会普通大会上,诞生了新的可降解塑料认证体系-Biodegradable Plastics可降解塑料认证体系,该体系将替代原有的Greenpla认证体系,同时该体系将生物基和可生物降解塑料做了区分,建立了可生物降解塑料标志和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标志两种新的标志,同时“Greenpla”这一名称被废除,并规定了 2021年7月之后认证的新产品都应采用新的认证标识,移交工作在2024年3月前完成。1.3 欧盟“seedling logo认证和“OK compost”认证依据标准EN 13432-2000和ASTM D6400-2022,欧洲生物降解材料协会 (IBAW) 与德国标准化学会认证中心(DIN CERTCO) 共同进行了欧盟的可堆肥降解认证一“seedling logo”认证。该认证体系对材料和制品的认证方式是不同的,分别为评定注册和认证。其中生物降解塑料认证的证书有效期无限,而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认证证书有效期为自发证之日起的三年。该认证使用于欧洲各国,如荷兰、奥地利、瑞士、英国、芬兰、德国等国家。“seedling logo”认证标准包括化学物质限制,生物降解性能,崩解性能和生态毒理的规范四个方面,具体规范内容如表 1 所示。其中化学物质限制对可堆肥降解材料中氟元素,有机质,多种重金属的*小含量进行了规范。生物分解率测试依据标准 ISO14855进行,规定了在*长6个月的降解周期中矿化率要高于90%。在生态毒理方面,依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 208的“陆生植物生长实验”进行,规定植物在可堆肥降解材料的分解物质中的成活率在90%以上。欧洲的另一项生物降解塑料的认证体系是由比利时推出的“OK Compost”认证,该认证由AIB Vincotte机构完成,包括家庭堆肥认证和工业堆肥认证两种。依据标准和“seedling logo” 认证相同,均为EN 13432-2000和 ASTM D6400-2022,只是在认证规范中多了放射性同位素的测试,其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认证和生物降解塑料认证的证书有效期均为20个月(自发证之日起)。除“OK Compost”认证之外,AIB Vincotte机构还推出了适用于生物基材料的“OK biobased”认证。该认证于2009年9月首次出现,开始只是面向材料,并从2010年1月起认证范围开始包含制品。按照材料中生物质含量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生物质含量在80%以上为*高等级四**,生物质含量在60%~80%为三**,生物质含量在40%~60%为二**,*低等级为一**,生物质含量在20%~40%,相应的标识如表2所示。1.4 澳大利亚AS 4376-2006认证和良好环境选择标签AS 4736-2006《生物降解塑料-适合堆肥化或者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的生物降解塑料》是在欧洲的EN 13432的基础上推出的标准,为澳大利亚现行的可堆肥降解塑料的认证标准。澳大利亚生物分解塑料协会(ABA) 依据该标准对塑料或其制品进行AS4376-2006认证和良好环境选择标签的认证,不同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认证,澳大利亚的这两项认证均为自愿性标签。目前管理该标签的为澳大利亚良好环境选择公司 (GECA)。该认证适用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为澳大利亚。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认证的证书有效期均为自发证之日起的两年。AS 4376-2006 对可堆肥降解塑料的认证标准包括化学物质限制,生物崩解,降解性能和生态毒理的规范四个方面,具体规范内容如表1所示。前三个方面都与欧洲标准EN 13432 相同,只是第四个方面,蚯蚓的生态毒理检测被添加上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可堆肥降解塑料的检测规范中也包含蚯蚓的生态毒理性检测的内容,但是后者可选择的。而澳大利亚的生态毒理检测中的植物和蚯蚓的生态毒理检测条件必须同时满足。虽然“良好环境选择标签”和AS4376-2006认证都是自愿性的,但是其标准规范要求却是*严格的。对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认证体系和标志的总结列在表3中。2 国内标准和认证体系2001年3月,生物降解材料工作组 (BMG) 成立,该工作组致力于生物分解材料的标准、测试、研发和市场的规范。2006年推出了GB/T 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该标准规定了降解塑料的定义,并规定了降解产品的主要原料和组成信息应该涵盖在降解塑料标识中,同时对可控堆肥材料给出了生物崩解和降解性能的规定。其中对其生物降解性能,只要求了其在*长六个月内60%的矿化率。基于上述标准,我国生物降解材料工作组分别与美国生物可降解产品协会,欧洲生物降解材料协会,日本可生物降解塑料协会签署了生物降解检测结果和标识互认协议。这有利于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标准和体系的完善,同时有利于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于2020年9月发布,这是我国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标识和认证制度,并规范可降解塑料市场的重要一环。指南中包括了降解塑料的定义和分类(按降解环境分),可降解塑料的标识规范以及降解性能检测方法。根据降解条件的差异,将可降解塑料分为六类:其中水环境的两种,淡水环境降解塑料、海洋环境降解塑料;固体环境和好氧条件下的有可堆肥化降解 (传统与可庭院堆肥) 塑料、可土壤降解塑料;固体环境但是厌氧条件下的有污泥厌氧消化降解塑料,高固态厌氧消化降解塑料。并根据降解的环境不同,划分了不同的降解性能检验方法,相关标准如表4所示。该指南中还规定了可降解塑料的标识,如图 1 所示,包括“双J”符号,材料名称缩写,可降解环境名称,依据的国家标准等几部分。3 结语和展望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和认证体系是生物降解塑料和其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虽然有《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和《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 等标准和指南,但是针对于生物降解塑料的认证体系还未建立,相比于国外较成熟的认证体系,还存在较大差距,这阻碍了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规模化发展。鉴于塑料污染的日益严重,生物降解塑料的产品种类日益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此科学的检测方法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亟需建立。为了进一步规范日益扩大的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从严落实降解塑料的准入制度,加大对假冒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物降解塑料标识等不规范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物降解塑料检测标准和认证规范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降解塑料这一产业将会更加蓬勃发展。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查看更多>>
  • 全球产业链博弈加剧,中国还有哪些发展机遇?

    ▶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及国际贸易格局的重构,对全球产业链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各国政府意识到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模式存在较大风险,不断出台政策保护产业链以应对挑战。▶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因此当前产业链受到的冲击很大,前有美国的围堵,中有法、德、日、韩的摇摆,后有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在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面临巨大着的挑战,中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风险不断加大。▶中国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巨变全球生产分工模式的初步建立:产业间分工19世纪早期,随着蒸汽动力技术的突破,长距离运输成本得以显著下降,全球各地区间的贸易量激增,全球化的进程拉开了序幕。贸易成本的下降使得国际间的分工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国际生产分工的形成来源于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差异,其核心是一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由此,全球生产分工的格局开始显现。。在全球生产分工模式初步建立后,一国的工业品生产已并非完全依靠自给自足,而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也意味着一国的生产存在受外部影响而中断的风险,产业链安全逐步开始成为一国衡量国家利益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在二十世纪初英国和德国的大国冲突中,生产安全问题便是冲突发生的重要导火索。出于对美、德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的担忧,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竞争对手的措施。譬如,英国曾禁止对美国出口生产设备以及技术工人移民,也曾试图限制德国的石油、铁矿石进口。但从结果来看,英国对美国的遏制措施并未成功,其原因如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一书中指出的,美国资源充沛且同英国地理距离较远,英国在西半球没有任何美国的竞争对手可以作为英国的盟友,英国意识到能够遏制住美国的可能性较低,而来自邻近德国的威胁对其则更为紧迫。对于德国来说,本国有限的资源无法完全支撑其快速增长的工业能力,德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较为依赖从其他地区进口。来自英国的进口封锁严重威胁到了德国的工业生产,持续施压的外部环境则进一步降低了德国对未来的贸易预期,*终导致德国选择发动战争,通过吞并其他国家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从全球生产分工初步建立的历程来看,技术进步和竞争优势是影响这一时期全球生产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突破令国家间的生产分工变得有利可图,对贸易利得的追逐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国际分工模式带来的贸易依赖也使得产业安全开始成为国家之间冲突的重要起源。全球生产分工的深化:产业内分工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贸易的破坏后,全球化的进程在战后逐步重启。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将纺织、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受益于美国的扶持,日本和德国在战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发展,而随后也走上对内产业重组、对外产业转移的道路。囿于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以及进口资源价格的上涨,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在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从国外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并对外出口机械设备的“贸易立国”模式遭遇阻力。石油危机造成的资源匮乏冲击和由此所激发出的浓重安全危机,迫使日本政府开启了“技术立国”的战略,通过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致力于计算机、电子、光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日本电子产品行业的就业占比在70年代中后期增长迅速,并于80年代成为吸纳就业人数*多的制造业行业。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日本也相继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其他地区转移,进而开启了战后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东亚地区是战后第二轮产业转移主要发生的地区。“亚洲四小龙”在50年代通过进口替代策略初步奠定了轻工基础。凭借人力成本和区位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起竞争优势后,“亚洲四小龙”纷纷转向出口导向政策。此后通过轻工业的出口积累以及承接来自日本的钢铁、石化、运输设备等产业,“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建立起了部分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产业优势,并开始逐步将服装纺织工业向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转移。上述东亚地区的跨国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被学术界称为“雁行模式”。东亚的“雁行模式”以日本为雁头、“亚洲四小龙”为雁身、东盟国家为雁尾,依次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次产业分工体系。“雁行模式”对驱动东亚各国在二战后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高级工业品和发展中国家低档工业品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之间差异化工业品的贸易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形态,产业内分工逐步替代产业间分工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导模式。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产品内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使得企业能够便捷地远距离发布指令、协调生产环节,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运作成本。为了实现对全球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将产品生产中的不同工序和流程分散在不同地区,跨境生产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由产业层面深入到产品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成为主导全球贸易分工的主要模式。生产全球化的模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全球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期,2015年的全球出口总额较1988年增长了19倍。跨国公司为获得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寻求*优资源配置的生产策略是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利润*大化的驱动下,跨国公司依据全球不同地区的禀赋优势,将不同的生产工序在*佳的地点组织生产。虽然生产的全球布局提高了跨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但生产的碎片化也引致了额外的成本。总体来看,当跨国公司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风险成本和协调成本时,跨国公司就会选择更多地将生产工序进行全球化生产,使得全球生产分工模式向产品内部进一步细化。在本轮生产全球化的浪潮中,低成本劳动力规模**庞大的中国,跃升为全球贸易和生产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效率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分布的驱动下,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从全球增加值供给网络来看,中国从2000年的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缘国家,在2014年成为了亚洲多数国家的主要中间品来源国,以中国为轴心的亚洲生产网络已经显现。当前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呈现出以美国、德国、中国为核心节点的“北美-欧洲-亚洲”三足鼎立格局。虽然生产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为全球带来了一段宏观上高增长、低通胀、超长景气的“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时期,但矛盾却开始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积累。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产品内的分工模式使原先不具备生产完整产品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仅需要专注掌握生产工序中的某一环节,也可以在产业链中获取相应的收益。但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展中国家承接的生产环节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安排的,发达国家往往将设计、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手中,产品的主要利润依然被发达国家所攫取。利润和技术积累的缺失导致发展中国家难以进行产业链升级,且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的可替代性相对较高,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又进一步挤压了发展中国家的利润空间,*终造成了“低端锁定”的问题。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则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国内仅保留部分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服务于高附加值环节的知识型劳动者和跨国公司的投资者都在全球化中取得了可观的****。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进程造成非技术劳动者的收入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激化了发达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矛盾,民众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全球化的生产分工模式。对全球化的反对引发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极化,美国和欧洲受到全球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政治支持倾向。在政治极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政府纷纷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加征关税、重振制造业计划、产业回流等手段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随着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全球生产网络在金融危机后陷入停滞。中间品贸易占比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在2008年的峰值后逐步下降。而近年来,大国竞争格局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则重新突出了安全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影响。近年中美摩擦、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提高了全球经济中的政治风险和灾害风险,各个国家和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安全问题在生产布局决策中的重要性。为应对加剧的不确定性风险,跨国企业开始更加注重供应链条的可替代性,以降低断链带来的生产停摆风险。根据对德国企业的调查,接近半数的德国制造业企业表示将在近期加强供应商的多样化。因此,外部风险的上升使跨国企业从原先以效率优先的产业链布局逻辑转变为兼顾效率和安全的逻辑。全球产业链演化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对全球产业链演化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取决于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本文将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力量:技术演进、竞争优势和风险环境。在全球产业链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三股力量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强弱,共同塑造了全球产业链格局。(一)技术演进是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基础。蒸汽技术的突破拉开了全球生产分工的序幕,此后历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全球产业格局的转变和生产分工形式的深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环节间的运输和协调成本不断降低,显著地改变了产业链上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分工得以在空间和工序上实现分散,令企业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从历史经验来看,国家实现产业链地位跃升往往伴随着科技重心的转变。美国对英国的赶超正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钢铁、石化、电气工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资源重要性的提升也助推了拥有更丰富资源的美、德在重工业的发展上超越了英国。此外,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投入研发创新,掌握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部分环节的核心技术,从而实现了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攀升。展望当今科技发展方向,数字化和绿色化将深刻地改变全球产业链的要素禀赋格局。数字化进程对产业链的影响同上一轮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对产业链的影响较为相似,但其影响程度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生产将深度融合产业链中的生产和服务,进一步模糊产业链上下游的边界,并更加强调生产中知识、数据等数字要素的重要性。生产技术的绿色化则可能为全球产业链格局带来更为显著的要素结构变化。当前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问题给予了**的关注,实现生产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链绿色化以能源转型为前提和基础,清洁能源主导地位的确立将改变现有的以石化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出口格局。能源转型也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此外,低碳转型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了额外的发展约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绿色发展级差将重塑国家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二)企业对竞争优势的追逐是全球产业链演化的动力。技术的进步使全球化分工成为了可能,而国家和企业对竞争优势的追逐则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分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为了实现对全球资源的充分利用, 工业国从农业国攫取原材料的动机催生了早期全球贸易的垂直分工形态。战后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则推动了国家间的产业梯度转移。为了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实现更为充分的利用,跨国公司以工序为单位进行的跨境生产布局塑造了全球生产网络。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背后是国家和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生产决策。企业在技术条件的允许下尽可能大范围地整合和利用资源以实现效率提升,是企业追逐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全球分工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企业追逐竞争优势的动机都是塑造全球产业链格局的重要因素。(三)外部风险的上升则会驱动产业链布局更加注重对安全因素的考量。历史上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一般是在国际局势较为稳定、国际经贸规则运行顺畅的阶段。此时,安全因素对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影响作用逐渐淡化,对生产效率的追逐是塑造产业链形态的主要动因。而当外部风险上升时,产业链的脆弱性问题逐渐暴露,安全因素在产业链格局中的地位便逐渐凸显。譬如20世纪初,欧洲大国间的利益争使贸易中断的风险加剧,工业生产对原材料贸易的依赖则增加了贸易中断的潜在损失。对生产安全的担忧是引发德国对外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由大国之间的经贸摩擦而导致的产业链脱钩风险不断上升,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也使企业意识到加强供应链应对突发灾害能力的重要性。当前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环境提高了经济安全在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性,驱使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在安全和效率的权衡中做出新的调整。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主要趋势综上分析,本文提出技术演进、竞争优势和风险环境是三股驱动全球产业链结构演化的主要力量,这三股力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强弱共同影响了全球生产分工格局。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三股力量则分别对应着绿色化、效率性和安全性这三种影响下一阶段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因素。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能降低跨境生产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国家间对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而加剧全球产业链面临的风险环境。因此,绿色化、效率性和安全性对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也并非独立存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在兼顾效率和安全的产业链布局逻辑下,全球产业链会向着多国化、多中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多国化多中心的产业链发展趋势将使已然成为“世界工厂”的我国面临一定程度的产业外迁压力,但中国仍将是未来全球产业多中心之一极,由此为我国中、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产业链多国化的趋势,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多个产业链中心设厂,扩大国际合作、实现产业链多地备份提供了重要机遇。全球绿色转型将通过改变要素禀赋结构进而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产业绿色化或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型比较优势的源泉。在全球产业链低碳转型的趋势下,我国相对其他新兴工业国已初步具备绿色先发优势。而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若能抓住绿色产业的发展机遇,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确立**地位,便能令我国在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中实现“换道超车”。产业链绿色转型将成为大国争夺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重要领域。欧美发达经济体越来越多地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名义,实施维护自身产业竞争力、打压竞争对手的政策。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替的趋势,更是各国确立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争夺全球经贸规则话语权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重塑全球经贸秩序的重大战略机遇。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查看更多>>
  • 透明PP成为增速*快品种!5种方法,教你快速掌握PP透明改性

    近年来,我国透明聚丙烯的生产和销售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随着新工艺、新品种的不断涌现,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产品种类和应用领域都在不断扩展,成为聚丙烯产品中增速*快的品种之一。受到PP晶体尺寸的影响,普通聚丙烯的透光率和光泽度都限制了其在日用品和透明包包装等领域中的应用。但透明聚丙烯的透明性和光泽度可与典型的透明材料(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VC、PS 聚苯乙烯)相媲美,因而可广泛地用于家庭用品、包装及医用等领域。其产品具有较高的韧性、刚性、耐热性及抗化学性能。近年来,透明聚丙烯的生产和销售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通过透明改性后,得到的透明PP既兼备了传统PP的性能,又增加其透明度和光泽性。因此,为了提高PP的市场价值,需要对其进行透明改性。影响高分子材料透明性的因素影响高分子材料透明性的因素很多,比如加工工艺、高分子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等,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1.1 折射率对于大对数高聚物来说,都是不完全结晶,即其内部同时存在结晶区与无定型区,但两者的折射率不同时,入射光在结晶区与无定型区的界面处会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不能直接通过,则呈乳白色、不透明,如PE、PA,反之当结晶区和无定型区的折射率相同时,则高聚物透明,如聚4-甲基-1-戊烯。1.2 结晶度塑料制品的结晶度越高,其制品的各向异性越大,其透明性越低。所以当结晶度减小时,透明度增加,如那些完全非晶的高聚物,通常是透明的,如PMMA、PS等。1.3 晶体尺寸当晶体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时,光不发生折射和反射,所以即使有结晶也不一定会影响高聚物的透明性。因此无论是球晶还是一般晶体,其结晶尺寸越小,即晶粒越细,越有利于透明度的提高。1.4 表面粗糙度对于透明塑料如PE,当样品很薄时,表面粗糙度成为影响透光度的主要因素。若表面粗糙则入射光散射损失较多,透光率下降。虽然影响高分子材料透明性的因素很多,但是一直以来,对于高聚物透明材料透明改性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降低结晶度和晶体尺寸两方面进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改性效果,同样地,PP的透明改性也主要从结晶度和球晶尺寸两方面着手研究。通常使用的PP都属于部分结晶,结晶度在50%-60%左右,所以PP的聚集态结构也同时存在结晶区和无定型区。无定型区有利于光的通过,而光线照射到结晶区后,由于晶体尺寸大于可见光波长,使可见光发生折射与反射,不利于光线的通过,从而降低透明性。因此,提高PP的透明性基本上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降低结晶度,即增加无定型区范围;二是降低晶体尺寸。目前,改进PP透明性的主要方法包括添加透明剂、合成无规共聚物、茂金属催化合成透明PP、共混增透PP以及工艺控制改进PP透明性等。PP透明性改进的主要方法2.1 添加透明剂★普通PP通常结晶成晶体尺寸较大的球晶,由于球晶的直径大于可见光波长,入射光被散射,从而降低了透光率。在PP中加入透明剂后,当PP熔融结晶时,透明剂起到晶核的作用,使原有的均相成核变成异相成核,增加结晶体系内晶核的数目,使微晶的数量增多,球晶数目减少,从而使晶体尺寸变细,树脂透明性提高。目前,在PP中添加成核剂是对PP进行透明改性*简单有效的方法,根据成核剂的化学结构和组成,透明成核剂通常分为无机类成核剂、高分子成核剂和有机成核剂三大类。无机类成核剂主要有滑石粉、高岭土、氧化钙等,虽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但是由于与树脂相容性差并且分散性差,成核剂本身会发生浑浊和非同质效应,所以增透程度有限。高分子类成核剂是指一些高熔点的大分子化合物,主要由聚乙烯基环硅烷类、纤维素芳香酯类、聚氨酯类等,但它们和树脂的共混性不好,而且使用工艺不成熟,目前尚未形成商业品种中。有机类成核剂主要包括山梨醇类、磷酸盐类和松香类成核剂,具有较好的增透性改效果。山梨醇类成核剂具有自行物理聚合的聚集性质,可溶解在熔融PP中,形成均相溶液。当聚合物冷却时,透明剂先通过自聚集作用形成纤维状的网络,该网络不仅分散均匀,而且具有极大的表面积。随着进一步冷却,PP首先在取向作用下结成层状晶体,然后其它PP链段沿纤维轴向排列结晶。因此提高了PP的成核密度,使PP形成均一细化的球晶,减少对光散射和折射,透明性增大。对于有机磷酸盐类成核剂,这类化合物中的烷基苯和PP树脂具有良好的亲和性,通过PP骨架链和苯环作用,使PP形成具有规则螺旋结构的稳定晶体,能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对于松香型成核剂来说,因为分子中带有羧基,不稳定易发生异构重排或氧化,可以使PP晶粒细微化,提高结晶温度,缩短加工周期,增加透明度,并且无毒无味。目前,山梨醇类成核剂是应用于PP透明改性中*为广泛的一类透明成核剂。3,4-二甲基亚苄基山梨醇(DMDBS)对PP的相形态、成核作用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DMDBS含量为0.2%-1%时,PP的透明性随DMDBS的增加而提高,当DMDBS含量大于1%时,PP的透明性却出现了与之相反的结果,如图1所示。脱氢枞酸型成核剂可以大幅度降低PP的雾度,提高光泽度,改善力学性能。脱氢枞酸:脱氢枞酸钾:脱氢枞酸钠为1:1:1(摩尔比)的共晶体(1:1K:1Na) 的改性效果*佳,当其用量为0.3%时,PP的雾度下降了80%,达到7.2%,光泽度提高了35%,达到134.1%,同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脱氢枞酸型成核剂的加入可以极大地减小PP球晶的尺寸,特别是1:1K:1Na共晶体,经0.3%的1:1K:1Na共晶体成核改性之后,PP球晶粒径小于lμm。脱氢枞酸型成核剂改性PP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和结晶度也提高了,1:1K:1Na共晶体的成核改性效率*高。在偏光显徽镜下观察PP加入硅溶胶,球晶尺寸比同含量纳米SiO2的更细小,在硅溶胶加入量为0.15%处,PP的透明性效果*佳,它的球晶尺寸也明显小于硅溶胶含量0.05%处。与纳米SiO2的*佳含量处相比它的球晶尺寸也更细小。这就说明了PP的雾度值降低,透明性提高与球晶大小有很大联系。球晶尺寸小的地方,结晶度高,透明性好。当同时添加多种透明剂时,不同透明剂之间表现出协同效应,使PP结晶速率大幅度提高,球晶尺寸变得更小,分散也更均匀,PP的透明度显著提高。2.2 合成无规共聚物高聚物的结晶性由其分子链结构决定,高分子链结构越规整越容易结晶。在合成PP的过程中,加入乙烯作为第二单体与丙烯共聚,乙烯在分子主链上无规排列,破坏了PP分子链的规整性,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PP的结晶性逐渐下降,球晶结构被破坏,甚至形成细碎的晶粒,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光的散射和反射,使PP制品透明性得到提高同时,抗冲击性也得到改善。2.3茂金属催化合成透明PP采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的透明PP树脂透光率可达94%,与PS相当,茂金属催化剂为PP替代其它材料和开辟新领域提供了新机会,并开始挑战主导市场30年的Ziegler-Natter催化剂。但从目前的市场看,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的PP比例还很小。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茂金属催化的PP产品应用领域将扩大,第二代茂金属催化剂将生产一些新的均聚物、抗冲共聚物以及无规共聚物,这些新产品将加快茂金属类PP市场的发展。2.4共混增透PP★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聚合物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聚合物往往由于其自身性能的局限性而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为了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材料,除了继续研制合成新种类聚合物外,利用现有聚合物通过共混、共聚、填充、增强等方法制备新材料,也成为获取性能优异聚合物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简便易行,既可适应小的生产规模,也可形成大规模生产,已成为制备新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方法。共混物多相材料的透明性通常因模糊或清晰度降低而受到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之间折光指数的差异和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评价材料透明性的常用指标为雾度和透光率,一般地透光率越高,雾度越低。对于聚合物共混物来说,雾度和透光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分散相粒子尺寸和相对折光指数,折光指数相近以及分散相粒径减小都有利于减少散射,降低雾度,提高透光率。然而在许多应用中,表面相糙度是限制透明度的主要散射源。研究发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子链微观结构、熔体弹性及加工成型都对粗糙度有影响,而决定了雾度的表面粗糙度和透光率都与高聚物表面结晶有关。共混物的光学透明性并不是各组分透明性的简单平均,例如无定型的透明PET和透明PS共混时,由于两相之间折射率不同,所以得到的薄膜高雾度、不透明,而另一方面SBR/PS共混物由于相容性较差导致相分离的发生,从而使分散相粒径增加,接近可见光波长,发生严重的光散射,因此也是不透明的。所以为改善共混体系的透明性,通常有两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一使混合物的组成之间具有相似的折射率;其二是使分散粒子的粒径小于可见光波长。在挤出共混工程中,粒子尺寸是剪切速率、界面张力、基体黏度、分散相黏度和橡胶含量的函数。在共混工程中,剪切速率的变化可以改变粒子尺寸,然而这个变化将会在此后的注射成型加工时丧失。只有对结构进行抗凝聚的稳定化处理,才可能用上述办法得到稳定与合理的粒子尺寸,例如在界面的接枝反应和共混工程中橡胶的动态交联。虽然减小分敢颗粒的尺寸使其小于可见光波长,可改进共混物的透明性,但是分散相颗粒太小往往使韧性下降。*好的方法是选抒折射率相近的组分,若两组分的折光率相等,则不论形态结构如何,共混物总是透明的,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型树脂。为了提高PP的耐冲击性和透明性,将PP、LDPE和EDPM共混是有实际意义的。LDPE与PP共混时能够阻止PP结晶,大大降低PP结晶速率,但是在PP结晶过程中,当LDPE的加入*少于10%时,PP球晶的尺寸出现降低。这是因为LDPE与PP部分相容,而少量的LDPE与PP共混时却是完全相容的,而乙丙橡胶在相界面处,通过共结晶作用与PP基体的结合,则能提高PP与LDPE的相容性,细化球晶半径。研究发现,将少量的LDPE和松香型成核剂同时加入到PP中,与单加松香型成核剂时相比,PP的结晶速率大幅提高,生成的球晶不但半径变小,而且半经分布也更为均一,PP的透明性得到进步提高如图2。用尼龙6和PP共混能够提高PP的透明性。因为PA6与PP相容性较差,所以采用马来酸酐接枝PP(MAPP)作为相容剂,MAPP易于与聚酰胺未端的氨基发生反应。而在聚合物冷却的过程中,PA6先结晶,为PP的结晶提供了异相的晶核,即PP附着在PA6晶粒上发生异相结晶。相对于均相结晶,此时的成核密度大大地提高了,结晶速度加快,球晶尺才变小。一般地,丙烯共聚物与高分子量的橡胶共混得到的产物是不透明的,但是与低分子量橡胶混合的产物虽然冲击强度较低,但是材料的透明度却很高。但是,通过共混改进透明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不仅要求两种或多种基材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且要求其折光率相近,否则很难实现透明改性,因此该方法发展缓慢,目前进行研究的人很少。2.5工艺控制改进PP透明性工艺控制和添加透明剂一样,是提高PP透明性的有效方法。其中,对透明性影响*大的工艺条件主要为加工温度和冷却温度。(1)加工温度塑料的成型加工温度越低,残留于熔体内的原有晶核会越多,起到加入成核剂的作用,使结晶尺寸变小,从而提高透明性。(2)冷却温度冷却温度越低,则冷却越快,熔体迅速通过结晶区,结晶度越低,越有利于透明性的提高。同时,球晶尺寸也将越小,有利于透明性的提高,尤其是对于PP来说,冷却温度越低,PP中拟六方晶型含量越大,透光率也越高。(3)控制成型取向一般地,成型中的取向会增大双折射,但是山梨糖醇类透明剂改性PP时,注塑得到的透明PP皮层内发生的分子取向有利于降低光散射,提高透光率。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取向,使双折射与光散射降到*低。注塑过程中,模具的温度、熔体温度、注射压力的升高都会导致产品光学性能的下降;保压时间处于合适的大小,光学性能*优,而冷却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会引起产品光学性能的下降。综上所述,由于添加透明剂的增透工艺简单,并且效果明显,所以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主要采用添加透明改性剂的方法来提高PP的透明性,效果较好的透明改性剂主要为有机磷酸盐类和山梨醇类增透剂,但是山梨醇类增透剂在加工温度下分解释放出的醛有异味和毒性,而有机磷酸盐类增透剂成本过高,是山梨醇类的2~ 3倍,并且与树脂的相容性有限,分散性差,通常条件下不易混配,容易导致制品表面出现瑕疵点,所以该方法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来看,在国际上研究生产透明PP的*新技术就是采用茂金树催化剂直接合成得到的透明PP。该方法得到的PP不仅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仅为少数国外大企业所拥有,并且成本太高,因此难以普及。随着透明PP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很多公司都不断推出特色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当从先进催化剂研发,高效透明成核剂开发,先进加工工艺、设备开发角度出发,加快新产品推广步伐,抢占市场份额。

    查看更多>>
  • PBAT+竹粉+环氧大豆油的增韧配方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使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竹粉(PBAT/BF)复合材料,利用环氧化大豆油(ESO)中环氧基团与PBAT/BF中羟基的化学反应,对复合材料进行增韧。利用双螺杆挤出机,使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竹粉(PBAT/BF)复合材料,利用环氧化大豆油(ESO)中环氧基团与PBAT/BF中羟基的化学反应,对复合材料进行增韧。1、材料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是较常见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其结晶度不高、弹性模量及刚度均较低,但柔韧性较高,常用于薄膜工业。竹粉(BF)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强度高、弹性好、密度小、力学性能较好。但是由于BF表面存在大量的亲水基团,如羟基,使其与疏水的聚合物基体间结合较差,造成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差。为解决BF与PBAT的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目前主要对BF表面进行物理或化学方式改性,以提高BF表面的疏水性。常见方法包括加入硅烷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等改性BF表面,降低其表面水分吸收率性;或者选用马来酸酐、二异氰酸酯枝接PBAT,提高PBAT表面极性,改善其与极性BF的相容性。环氧化大豆油(ESO)和环氧化棕榈油(EPO)作为无毒无害的可再生的环氧化物,其具有高环氧值,常被用作淀粉改性剂,起降低吸水率和提高相容性的作用。通过环氧基团与复合体系内羟基间的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学键,进而改善BF在PBAT中的分散效果。本实验选用ESO对PBAT/BF复合材料进行增容改性,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吸水性能。2、改性配方主要原料采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TH801T,新疆蓝山屯河有限公司;竹粉(BF),粒径500目,韶关市洪燊竹业有限公司;环氧化大豆油(ESO),环氧值5.3,分析纯,济南鲁营化工有限公司。PBAT/BF/ESO复合材料的配方样品编号PBATBFESO1#703002#703043#703084#7030125#7030166#7030207#703024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BAT/BF复合材料进行测试。结果表明:ESO的加入使PBAT/BF的韧性及断裂伸长率均有提升,但拉伸强度有所下降,同时两相分散效果也进一步改善。【力学性能分析】当ESO添加量为20%,复合材料的韧性*佳,与增韧前相比,冲击强度从12.06 kJ/m2提高至19.56 kJ/m2,增加62.19%;断裂伸长率由25.63%增至348.99%。【相容性分析】当ESO添加量为20%,ESO的环氧基团与BF表面羟基等极性基团作用,能够有效改善BF和PBAT之间的相容性,使PBAT/BF断面的微观结构平整、均匀,改善BF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效果。【吸水性分析】当ESO添加量为20%,PBAT/BF的吸水率达到*大值为0.825%,较未添加ESO提高15.06%。然而当ESO添加量进一步提高,由于ESO具有疏水性,导致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有所下降。来源:环氧化大豆油增韧PBAT/竹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影响,周庆伟,陈雪梅,杨景辉,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来源: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查看更多>>
  • EVA*新进展:115万吨!

    光伏领域消费量正大涨EVA是一种由乙烯和醋酸乙烯经共聚反应制得的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伏胶膜、发泡鞋材、电线电缆、热熔胶、涂覆料等领域。其中,发泡鞋材、薄膜属于EVA树脂的传统应用领域,需求接近饱和,消费占比有所萎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光伏产业、预涂膜技术和无卤阻燃电缆的发展,太阳能电池、涂覆、电线电缆已成为EVA树脂的重要应用领域,需求稳步增长。自2021年开始,在国内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EVA材料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2022年,国内EVA的消费量约276.1万吨,其中贡献*为突出的下游应用当属光伏胶膜。2022年光伏胶膜领域EVA的消费量达到130.3万吨,同比增长约56万吨,消费占比达到47%,成为拉动EVA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除光伏外,发泡材料是EVA消费的第二大领域,作为传统的应用领域,EVA主要应用于生产发泡鞋底。近几年受全球鞋材加工业向东南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EVA在发泡领域的消费增长动力略有减弱,目前该领域EVA消费增长点主要集中于高端牌号的应用。未来几年国内EVA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消费量将达363.2万吨,2022—2025年均增长率约9.6%,其中消费增速*快的领域仍然为光伏胶膜。根据光伏协会的装机量预测数据,未来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增速在10%以上。考虑头部光伏胶膜企业均集中在中国,预计2022—2025年EVA在光伏胶膜领域消费增长率约14.5%,至2025年国内光伏级EVA的消费量将达到约195.6万吨,占EVA消费总量的50%以上。拟在建项目多达17项在需求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大量企业正在布局EVA。2022年,新增EVA产能共计37.8万吨/年,新增产能包括中科炼化10万吨/年的釜式法装置(于3月份投产,目前已经有稳定的出货量)、新疆天利高新20万吨/年的管式法装置,另有7.8万吨是原EVA生产企业通过装置升级后提升的产能。其中联泓新科和宁波台塑通过装置改造,增加5万吨/年和2.8万吨/年的生产能力;斯尔邦通过技术升级,使其EVA连续生产的能力突破装置设计产能达到35万吨/年。2022年我国EVA总产能为215万吨/年,产量约167.6万吨,消费量约276.1万吨,自给率由2021 年的49.1%提升至60.7%,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杂志、中国化信咨询2022年国内EVA除总产能稳步提升外,各生产企业也在积极调试,提高其光伏料的供应能力。截至2022年底,根据主要EVA生产企业生产调试进度估计,2023年国内光伏料的可排年产量约98万吨,约占EVA总产能的46%,光伏料的供应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2月,国内公布的EVA新建拟建项目多达17项,合计规划产能约434万吨/年。其中规划于2025年之前投产的项目有11项,总产能约314万吨/年。未来,随着国内EVA产能扩张和品质增强,国内的供应能力将持续提升。若拟在建产能按规划进度顺利投产,至2025年,国内EVA生产企业数量将增长至19家,产能将突破500万吨/年,消费量预计将达到363.2万吨,国内EVA市场将进入充分竞争的状态。届时除部分高端应用需依赖进口外,大部分需求可由国内产能满足。

    查看更多>>
  • 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绿色化发展技术探析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是自2008年首次提出全国范围内的限塑令之后12年又一次重提限塑,因此业内人士多称此次《意见》为新版限塑令。近期,从国家邮政局获悉,国家邮政局将制定出台邮政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未来五年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据悉,塑料污染治理是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突出任务。对于快递塑料包装制品而言,PE是在快递包装中用量*大的塑料品种之一,因此对于当前禁塑令背景来说,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绿色化发展已经提上日程,“禁塑令”的颁布或将倒逼快递包装尤其是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领域的绿色化升级。本文试就此予以探析。一、 常见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根据中国邮政快递报社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我国快递业包装主要集中在快递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包装箱(瓦楞纸箱)、胶带以及内部缓冲物(填充物)七大类。其中纸类包装约占三分之二、塑料包装约占三分之一。塑料类包装材料主要包括塑料袋薄膜(不包括珠光袋和填充薄膜塑料)、编织袋、泡沫箱、珠光袋、胶带和填充塑料等,塑料膜袋类的占比在三分之二左右。上述各类快递包装中,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涉及颇多,主要有:1)快递袋类PE产品。快递袋的常见分类有快递胶袋、快递文件封、快递气泡袋、快递骨袋、快递编织袋等。快递胶袋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快递文件封较快递胶袋具有平整、不易折坏的优点。快递气泡袋内附减震气泡膜,气泡膜中有无数小气泡,所以体轻,富有弹性,具有良好的减震性、抗冲击性、还有无毒、无味、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骨袋可用于各种小型物品的内外包装。用食品级的原料生产的自封袋可以存放各种小食品、茶叶,海产品等,防潮、防水、防虫、防止东西散落。快递编织袋环保性较强,并且回收力度较大;主要用于各种物品的成装和包装用,在工业方面用途广泛。普通快递袋一般是用LDPE作为主要材质生产,而京东采用了拉力好承受力高的HDPE作为主要材质。2)缠绕膜类。缠绕膜是以高品质LLDPE等为基材,配加优质的粘稠剂,经过高温、挤压、流延,再经激冷辊冷而成,具有韧性强、高弹性、防撕裂、高黏性、厚度薄、耐寒、耐热、耐压、防尘、防水、有单面粘及双面粘等优点,在使用时可以节省材料、节省劳动力、节省时间。根据缠绕膜的特性目前使用的行业有:工业、农业、仓储物流、建材、家用等多个行业,在大型快递产品运输中颇为常见。3)气泡膜类PE快递塑料包装制品。气泡膜,是以高压PE为主要原料,再添加增白剂、开口剂等辅料,经230度左右高温挤出吸塑成气泡的产品。是一种质地轻、透明性好、无毒、无味的新型塑料包装材料,可对产品起防湿、缓冲、保温等作用,由于其中间层充满空气,所以体轻、透明、富有弹性,具有隔音、防震、防磨损的性能,广泛用于电子、仪表、陶瓷、工艺品、家用电器、自车行,厨房、家具和漆品制品、玻璃制品及精密仪器等抗震性缓冲包装。可制成气泡袋、气泡牛皮纸信封袋、汽车太阳挡、隔热座垫、隔热保温材料等。4)气柱袋类PE快递塑料包装制品。气柱袋又称缓冲气柱袋、充气袋、气泡柱袋、柱状充气袋,是21世纪使用自然空气填充的新式包装材料。全面性包覆的气柱式缓冲保护,将产品运输损失率降至*低。空气包装袋,系利用LLDPE及NYLON贴合或共挤方式,具有抗拉伸及均衡特性,表面印刷性佳,属于医疗级基材,透过连续性压合,形成不透气的充气柱,机器将防护膜制成气柱保护袋。运用物理原则,一次充气,全排充满,自动锁气,形成潜水舱,遇到破损,只有破损的单根气柱部分失效,其余气柱,完全不受影响,仍然维持保护效果。提供长时间储运不漏气的抗震保护,气柱式全面性包覆的缓冲保护,将损坏率降至*低。5)EPE珍珠棉发泡材料;EPE在我国还是近十年崛起的一种新型塑料制品材料。它是由聚乙稀塑料粒子,经过加温、熔化、挤压、催化、发泡形成珍珠棉状发泡片材的塑料材料。该材料的特点是隔音、隔热、耐冲击、防摩擦、防震、防水、防腐、防潮、防变形、无毒、无异味、轻松软等特性。它可制成0.5-13mm片材状材料,也可以通过复合和复膜可制作各种包装用材和填充用料。EPE在快递行业主要作为缓冲材料应用。上述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对于物流快递的应用来说,实际上也是属于一次性包装的范畴,用户在打开快递取出产品之后,那么该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就会被作为垃圾丢弃了。当前,国内的禁塑令对于快递包装来说,是对其有要求的,而邮政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也对快递包装用塑料制品提出了要求。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型快递公司,如顺丰、圆通等,目前都在进行其国际化的布局;上述的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会牵扯到来自东南亚、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禁塑令要求。基于此,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企业,在考虑禁塑令的要求时,应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国外禁塑令及绿色化要求对于快递行业的冲击,提前对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储备,未来便于应对国内外的要求。二、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绿色化发展技术目前,上文所述的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主要涉及各类PE塑料的整合应用,如LDPE、LLDPE、HDPE、EPE等,禁塑令的颁布使得使得快递业塑料制品的绿色化发展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新成为热点。目前,可见的快递包装绿色化制品的开发,一种是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质取代PE,可用的可降解材质大都基于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BS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聚羟基脂肪酸酯(PHA,polyhydroxyalkanoates)、聚碳酸亚丙酯( PPC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ET)等,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大都基于上述一种单一聚合或几种材质共混聚合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牛皮纸、无纺布等生物可降解材质替代原始的PE塑料制品。然而在目前的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应用中,都有相关性能的要求,比如气泡膜、气柱袋类产品要求对于气密性的保持,阻隔性要求,力学性能的要求等;缠绕膜类部分领域要求150度缠绕加工;同时上述技术思维中以可降解材质取代PE还有很大的成本压力,一般采用可降解材质取代PE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原有PE产品的2-3倍,这对于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应用端客户来说,有很大的压力,这也是诸多大型应用端客户迟迟不愿步入生物可降解材质应用的主因。基于此,大多数的生物可降解材质应用,很难具备原有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应用所要求的阻隔性、气密性以及可高温加工性。因此,结合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应用实际、性能要求、加工及物流存储,从成本及使用的简易性、性能要求满足等上,建议快递公司、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生产商采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技术,与公司原有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技术体系予以整合,满足产品降解及性能、加工性、存储性等的系统化要求,满足全球“禁塑令”的要求和邮政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洛阳绿之汇塑料降解科技有限公司的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是一种有机添加剂,由传统塑料注入厌氧有机助剂制成, 该助剂通过有细菌引起的化学活动把塑料引入生物降解阶段,*后只留下自然气体和生物能量。添加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后塑料能够通过厌氧消化在垃圾堆填区里进行生物降解,支持海洋降解。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程序把塑料引进微生物降解的厌氧环境里(该程序称为生物同化)。允许微生物制造一种生物膜结构来渗透塑料。该生物膜只要无氧/厌氧的情况下形成,即垃圾填埋场和深海环境中;同时有助于扩大分子结构,为微生物制造更大空间并在聚合物链上发出吸引其它微生物的化学信号来进食塑料,提升了微生物降解速率。大自然中的厌氧微生物降解时刻在发生,因为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不容易被察觉,但是,添加了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的固体有机物PE塑料可以大大加快该过程,它让PE塑料以更高的速率完成了生物降解过程。让塑料制品仅产生二氧化碳、沼气(甲烷)和腐殖质(有机质),这与有机质相同的生物过程和残留物是相同的。其降解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有氧阶段 –在此阶段,酶和分解化学物质充当覆盖PE塑料的生物膜的催化剂。在这段时间内,好氧微生物逐渐形成,垃圾中的水分不断积聚。标准PE塑料的吸湿能力相对较小,但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会导致进一步溶胀,从而削弱聚合物键。这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分子空间,这开始了需氧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厌氧,非甲烷化阶段 –氧浓度充分降低后,开始进行厌氧过程。在初始阶段(水解),微生物菌落会吞噬颗粒,并通过酶促过程将大分子聚合物还原为更简单的单体。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导致PE聚合物链的额外溶胀和张开,并增加了群体感应。这进一步激发了微生物以增加其定殖和聚合物链的消耗。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酸发生,其中简单的单体被转化为脂肪酸。在此阶段,二氧化碳的产生迅速发生。厌氧,产甲烷的非稳态 -微生物菌落继续生长,吞噬了PE聚合物链并创造了越来越大的分子空间。在该阶段,发生产乙酸,将脂肪酸转化为乙酸,二氧化碳和氢。随着这一过程的继续,CO2速率下降,制氢*终停止。厌氧,产甲烷的稳态阶段 –分解的*后阶段涉及产甲烷。随着微生物菌落继续吞噬掉PE聚合物的其余表面,乙酸盐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并消耗了氢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下的元素是腐殖质为止。这种高营养的土壤为微生物创造并改善了环境,并增强了分解的*终阶段。在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绿色化发展方面, 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可以添加到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原料中,实现微生物降解,其不改变原有PE类塑料制品的设备和工艺,不影响其理化性能,能很好地适应上述各类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各类性能要求,是当前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绿色化发展中较为可靠的降解升级技术。下图1以PE为例,是在PE膜生产环节加入AdmPro®厌氧微生物降解母粒,经过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天祥集团检测,其45天生物降解率为7.15%,其不影响PE的性能,不需要改动设备和工艺。图2是LDPE袋的降解测试报告,依据美标ASTMD5511,其856天,生物降解率为86.4%,满足中国国家标准GB/T20197-2006、美国标准ASTMD551的要求。综合以上,过去的多年里,伴随着中国电商物流快递的迅猛发展,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在快递包装中承担着重要的材料角色。在当前邮政业绿色化发展计划以及新版禁塑令的要求下,对于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绿色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可行的PE类快递塑料包装制品的绿色化技术,“绿色化”是破解快递塑料包装白色塑料污染的治本良策,我们拭目以待。

    查看更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沈砖公路5666号恒耀广场B幢18楼

电话:400-865-9288

邮箱:jihua@jihuaexpo.com